中国对外贸易
    主页 > 期刊导读 >

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待破题

近年来,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深刻地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和技能密集性特征日趋显著,文化贸易方式也日趋多元。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功能涉及贸易方式创新、扶持资金运用、贸易信息提供和文化贸易前瞻性研究等,成为向文化贸易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北京和上海分别争取到文化部的支持,依托各自保税区设立了国家级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强化部市合作、争取重大试点、对接国家资源、引进重点项目和探索文化贸易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推动本地乃至全国文化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从上海看,建设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要重点突出“三环节”:一是建立健全运作顺畅的体制机制。基地通过政府出资、企业运作的方式,以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通过建立完整的运营服务体系,汇聚了一大批文化、外贸、投资等领域的精英,为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提供周全的服务。这一方式既发挥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体现了引导鼓励文化贸易创新和服务文化企业的政策导向,也极大地拓展了市场推动功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企业集聚效应。

二是深入拓展公共服务和贸易促进功能。基地围绕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创新、信息咨询、贸易展示推介、人才培训和政策试验平台五大功能定位,创建了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行业信息、政策咨询、战略指导等服务。基地设立了商贸服务部,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基地还协助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负责文化“走出去”扶持资金的项目评选和使用。

三是深入探索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创新。基地立足实物贸易并进行了相关政策突破,放大了外高桥保税区的保税功能效应,探索外汇投资、文化产品出口退税、国际文化展览展会等出口服务类型的政策支持。基地协助入驻企业破解非贸易壁垒,在国际艺术品分拨管理和保税展示、境外文化资产保税仓储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地创设了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厅和保税仓库,为相关企业提供保税仓储和配套服务;解决了文化产品复进口和相关资金流、物流、单证流的程序问题等。

当前,浙江已深刻地融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对外文化贸易出口额逐年增长,出口模式也由单纯的贸易型向投资型转变,彰显出拓展国际市场的实力和魅力。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较,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特色的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浙江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短板”,亟待加以突破。

要通过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聚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拓展海外渠道。挖掘平台作为文化进出口贸易基地、省内外知名文化贸易企业集聚地、文化产品展示展览推介基地、文化贸易金融政策试验基地和文化经营贸易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推进平台内税收政策、外汇政策、出入境管理政策以及相关文化贸易政策的改革创新。推进重点文创企业与外向型文化项目集聚,积极拓展文化“走出去”的展示交流渠道,开展常态化、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高端论坛、文化会展等,有效促成一批文化企业和项目实现国际交易,在更大区域、广度与更高层次上为浙江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供保障。

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与文化金融服务的衔接配套。完善并落实金融服务的相关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积极探索无形文化资产贷款抵押、担保质押等融资方式,为文化“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扶持其做大做强。依托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优秀的文化出口企业与文化出口项目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走出去”项目。

要建设对外文化交流资源共享平台,拓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广渠道。依托基地建立文化贸易促进联盟与文化贸易信息中心,加强区域联动,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避免海外市场的无序竞争,协力开拓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充分利用共享信息与海外资源,积极搭建文化贸易人才库,培育一批通晓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熟悉文化贸易实务运作的贸易实务人才和经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