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农业“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农业经济国际化的产物,2001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9 亿美元,2010 年增加到688 亿美元,增幅高达897%,对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足迹已踏遍全球五大洲,在全球近50 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农业合作与投资,走出国门的农业企业达300 多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投资领域涵盖农、林、牧、副、渔业,在粮棉油种植加工、仓储和物流、园艺作物栽培、畜牧产品养殖加工、能源作物种植、动植物生物技术研发等多个行业已经创造良好的业绩。
1 近10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据《2013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3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保持11 年连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9.8%。2013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1.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 078.4 亿美元,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高纪录,同比增长22.8%,连续两年排名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1]。我国投资者在境外成立2.54 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遍布全球184 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6 604.8 亿美元,居全球第11 位。2013 年,除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下滑外,我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幅最大、达132.7%,其次是对大洋洲51.6%,对非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也分别实现了33.9%和16.7%的较快增长,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100 亿美元的行业大类有采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累计金额816.2 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75.7%。
2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
我国农业的“走出去”主要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能源紧缺的问题。一方面为了解决我国人均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未来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资源条件压力;另一方面是全球粮食危机导致粮食波动幅度很大,无法掌握粮食价格定价权的中国农业企业陷于被动境地。“得粮草者得天下”,粮、棉、油等土地依赖型产品的国内供给不足和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2004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4.98 亿美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额2.89 亿美元,占5.26%;到了2013 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加20 倍,突破了千亿美元的大关,达到1 078.44 亿美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度在2005—2007 年间都有所减少,从2009 年开始才逐年增长到2013 年的18.13 亿美元,在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下降(图1)。
图1 2004—2013 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额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4)
2.1 我国农业在粮食作物生产上的对外投资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2013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当年工作六大任务之首[2]。因此,我国有计划、分批次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从政策优惠层面上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
我国已经在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地区投资建造粮食和大豆生产基地,在俄罗斯远东、南美巴西、澳大利亚、非洲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建有域外农场。黑龙江农垦总局计划2015 年在境外开拓“域外垦区”267 万hm2,垦区内安排种植粮食和养殖畜牧,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都是黑龙江农垦海外投资的目标国;重庆市政府已在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地建成境外油菜和大豆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投资建设大豆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在海外建立农场或生产基地,能稳定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供货渠道,确保长期稳定供给。
2.2 我国农业在能源作物生产上的对外投资
我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合作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如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计划境外橡胶生产加工能力扩大到60 万t 以上,与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双边农业渔业合作组,与近150 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农业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等达成农业经济合作与交流双边或者多边协议。中粮、中农发、中水、农垦、中纺、中农发、大北农、聚龙等大型国有企业投资境外农业,浙江卡森集团、青岛瑞昌、中兴能源等民营企业参与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在缅甸、马来西亚、斐济、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阿根廷等32 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三大洋的公海都有投资境外渔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