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
    主页 > 综合新闻 >

瓷器与对外贸易,明末白银货币化的重要推动者

简介

明朝建国以来,统治阶级一直以强大的封闭主义为主导。皇帝下令禁止船只出海,还颁布了允许沿海居民向内陆迁徙等一系列政策。拒绝海外贸易对外界高度警惕。然而,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活跃和欧洲从东方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私营部门与欧洲之间的桎梏很快被打破,中国特有的丝绸和瓷器成为欧洲人最钟爱的商品之一。中外贸易源源不断,白银大量涌入中国,加速了国内白银货币化进程。

1。白银货币化的内外部动因

明朝的白银货币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明朝初年并未出现。

《明史·食火志》载:“稻麦合四百万石,折银百万两,名金花和白银进入运输仓库。”

可以看出,白银货币化不是由中央决策机构完成,而是由人民自下而上逐步逼迫中央政府接受。 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海上航线,特别是好望角亚洲线的开通,加速了欧美与明朝的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生产模式以自给自足的小农为主,即使工业革命的火焰在全世界燃烧,明朝时期的中国农民仍然没有多少对国外工业产品的需求。盈余就这样形成了。据国外学者统计,从1540年开始,在随后的74年里,美洲生产的白银至少有三分之一流入中国,白银成为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的重要流通媒介。欧洲人在北美获得的白银不断流入中国,弥补了国内对白银这种贵金属的缺乏,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对白银的需求。

二、瓷器在白银货币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宋以来,瓷器的出口开始出现,并在南宋达到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西方对中国的印象。西方人对瓷器的巨大需求,给了中国广阔的西方市场。然而,明朝统治阶级的锁定政策,却让这种贸易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直到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体制才逐渐松动,民间贸易在受到贸易制约后才逐渐开始对外开放。

明朝初期,由于严格的海上禁运,私人贸易受到压制和限制,导致这一时期对外贸易迅速下降,以官府为基础的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贸易。这种贸易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外交性质,双方在经济上存在不平等。例如,郑和在他的航程中给西方带来了许多瓷器,并送去了许多礼物。可见,瓷器作为一种政治象征,并不是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很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明朝中期,封海政策继续。与此同时,私人贸易正在蓬勃发展。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荷兰等,已经占据了东西方贸易的主要航线。他们与当时在中国各地从事私人贸易的一些团体结成联盟,并以澳门为贸易基地。当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很快就开始通过他们的手销往西方,瓷器贸易逐渐发展起来,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隆庆年间,解除海禁,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明朝正式对外开放通商口岸,中外海上贸易迅速发展,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从事瓷器贸易的私人商人。他们活跃在马尼拉、日本等地,这些地方是与西方的贸易边界点。他们将瓷器从中国运到当地,直接与西方人交易。据韩国各地学者统计,明年每年驶往马尼托港的船舶中,中国商船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海禁解除后,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结论

现在说白银货币化,我们的视角是在朝代内部,因为货币的概念和发行它的国家是分不开的,而明朝当时是与世隔绝的,但是瓷器与白银贸易的交流,将看似封闭的白银货币化历史事件带入了全球视野。欧洲人非常喜爱瓷器,但没有在瓷器上绘制特殊图案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因此,他们获得瓷器的唯一途径就是进口。放眼全球:银与瓷紧密相连亚欧非;从王朝历史来看:瓷器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白银的货币化也促进了瓷器的制造。

参考文献:

《明史》

报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