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中国外贸火爆,但还有两大隐忧,该怎么
\r\t【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钟】\r
\r\t刚刚过去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最终总统宝座的归属竟然又被区区几万张选票决定了。\r
\r\t这样魔幻的反转在今年已经出现太多次了。\r
\r\t年初疫情导致武汉封城的时候,国外一些主流媒体上就有分析言之凿凿的预测国内抗疫措施过于严厉,将会导致外企重新评估将供应链设在中国的决策,大量工厂即将外迁离开中国。\r
\r\t到了夏天,当疫情泛滥全球、而武汉已经可以重新开城的时候,国外媒体上仍然有不少人执著的重复着几个月前的论断:中国严厉的防疫措施将导致在华企业无法正常运行,中国供应链的可靠性已经受到质疑,大批工厂即将搬离中国。\r
\r\t到了秋天,当疫情在西方主要经济体卷土重来的时候,中国的供应链却成为了支持许多国家地区生产消费的关键支柱,中国9月进出口同比各增长13.2%和9.9%,增长的主力是抗疫必需的医疗物资和远程办公必需的电子设备和家装家居产品。\r
\r\t今天,关于供应链设在中国不可靠的言论已经销声匿迹了。\r
\r\t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达到4.9%,主要贡献来自于工业生产和外贸顺差。和中国通过严格防疫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复工复产不同,美国采取的是佛系防疫、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需求为主的对策,发放额外的失业保险和给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来稳定就业,甚至一次性直接向居民家庭发放现金。美国已经实施的财政刺激政策的总金额超过了一年GDP的十分之一。\r
\r\t正是由于美国激进的“发钱”来刺激需求,美国居民收入在大面积封城的第二季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增加。这增加的居民收入也支撑着美国居民消费迅速反弹,美国国内零售总额最近几个月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r
\r\t而西方主流媒体在年初时预测的供应链转移并没有实现,疫情和产能限制导致欧美大部分国家制造业复工复产并不顺利,随之产生的需求缺口也就被中国迅速恢复的工业产能弥补上来。\r
\r\t随着第二波疫情的到来,在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期间内,因为防疫政策造成的工业产能的差距会继续存在,中国外贸顺差大步增长的局面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仍将持续下去。\r
\r\t但是,在外贸火爆的背后也有着几个隐忧,最主要的是下面两点:第一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纷纷开动印钞机,采取了债务货币化的措施。等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美国两党大概率会在2020年底或者2021年初再次通过一到两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而资金来源,就是美联储的印刷机。
\r\t因此,中国通过出口大量制成品换回来美联储凭空印出来的美元。在以前这些美元还可以用来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实体企业或者用来进口芯片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但是现在许多企业都成为非卖品,高科技产品的买卖也受到严格限制,有钱都已经买不到好东西了。而美国越来越频繁的利用自己在美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其他国家进行金融制裁,也让不少人对于美元产生疑虑。\r
第二个主要隐忧就是贸易伙伴们对于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的反应。美国在疫情应对极为不力的时候选举结果却如此接近,说明过去四年的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在美国有相当高的民意基础。而最近欧洲政治在疫情面前也有向右转的苗头出现。
\r\t今天疫情严重的时候,各国的物资缺口需要中国的产能来弥补,一切都好说。但是疫情总会过去,当其他国家全面复工复产的时候,面对总体过剩的产能,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政治倾向又在上升期间,贸易保护主义极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卷土重来。\r
\r\t针对第一条隐忧,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加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在以往的文章里已经对此做过很多探讨,所以本文会着重聊一聊关于应对未来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r
\r\t国内在抗疫的同时提出了建立内外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思路,虽然很多人对于双循环中内循环的定义一直有争论,但是通过国内一系列政策举措来看,当前的内循环的主要重心依然还是着重在供给侧一方,即帮助国内实体企业走出疫情阴影,加紧复工复产,并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供应链体系。\r
\r\t今天,外贸出口的大幅度增长证明了通过供给侧的内循环来推动外循环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当海外供应商受到疫情影响无法按时按量供货的时候,许多行业的国内产业链上下游都被打通,每个环节上都能有国内自己的供应商及时顶上来,这样就保证了中国成为最稳定可靠的生产基地,原本发往其他国家的订单也被转给国内的厂商,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大量印度纺织品订单转给国内厂商生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