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
    主页 > 综合新闻 >

宋朝和元朝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巨额财富,为什么

对外贸易是增加国家财富和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自唐朝起就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宋代,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对外贸易所隐藏的巨大财富,建立了一些列的海外关税制度和专卖制度,规范和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对外贸易制度,支持并鼓励外国商人来朝从事贸易相关的活动。


到了明朝,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跟前几朝相比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禁止私人从事海外贸易,违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政府开创了另一种方式-朝贡,来与域外国家交换货物,满足彼此之间的需求。这种形式不仅满足了明政府\"天朝上国\"的虚荣心,也彻底垄断了垄断了整个外贸市场。

为什么明太祖禁止私人从事海外贸易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环境限制了他对经济、金融、商业的认知。在他的眼里,农业才是立国之根本,其它行业对一个稳定的国家而言益处不大,商业税跟农业税相比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对商业和贸易的轻蔑从一开始融入到了明朝统治者的骨子里。

元朝末年,东南沿海的反元势力也是从海外串联开始,借助于海外贸易积攒了大量财富,购买粮食和武器,组建军队,最终成长起来。朱元璋从一个和尚成长为开国皇帝,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深知如果不对海疆、对外贸易加以管控,可能会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反明势力。

明朝开国之初,大局虽定,然而在东南沿海仍有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势力活动,威胁新生的明朝政权。为了防止反明势力内外勾结做大,朱元璋在建国后下令“片板不许下海”,并将此作为祖训要求子孙继承。

明朝:你给我是\"进贡\",我给你是\"恩赐\"

在宋朝,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官员,对海外船只充满了期待。一旦发现海外船只的到来,地方官员不仅会申请相应的经费盛情款待远方来客,还会对他们的要求尽量满足。为了欢迎海外商人,政府甚至出台了法规,保护船上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即便船只在海上遭遇飓风而漂到海滩,这些财货将会得到官府的保护,直到船长过来认领。如果船长不幸遇难,其亲人过来认领,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认领工作。


宋朝官员之所以这么积极,是因为他们从这些船只身上看到了满满的财富。宋朝海关关税的税率是十分之一,一艘船停靠海岸,经过官府登记之后,将十分之一的货物缴纳给政府,剩下的再展开贸易。

到了明朝,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各个边境地区官员不仅不鼓励贸易,反而处处限制。

明朝以\"农业\"立国,轻视商业,对于从对外贸易中获利不屑一顾。在明朝官员看来,海外商人之所以前来是因为仰慕华夏大地灿烂之文化、物产之丰富,所以他们带到中国的商品只能作为\"贡品\"上交给皇帝,而皇帝会出于\"皇恩浩荡\"而赏赐其大量的钱财。

商人并不允许直接前来\"朝贡\",而是必须以\"外交使臣\"的身份才能获准将货物输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商人带着货物到达边境后,会在嘉峪关外等待。当一位外国政府的使节通过时,商人们承诺一定的利益来换取加入使节的队伍。入关后,由于明朝规定了进京使节团队的人员数量,大商人才被允许和使节一起进京,把货物进贡给皇帝。小商人则被允许在边贸市场或者靠内陆一点的城市卖掉自己的商品。前者的利润远高过前者。


不是这群商人有多么喜欢朝贡,而是皇帝给这些商人的赏赐远高过其所携带的货物价值,比通过自有市场买卖赚得更多。在明朝眼里,\"平等的贸易\"是不需要的,\"进贡\"和\"恩赐\"才能彰显皇帝的天威和至高无上。在海外商人眼里,\"朝贡\"是一种很奇怪的贸易方式,但是只要能赚取财富也就无所谓了。

朝贡引发的帝国灾难

由于皇帝给朝贡使团的赏赐远高过其所携带的货物本身的价值,来的使团越多,政府搭进去的钱也就越多。再加上商人跟随使节进入内地后,一路上的吃住行和安全都由各地的官府负责,也给地方造成了不小的财政负担。

看到大明皇帝如此慷慨,海外的国王和商人都对前来中国产生了一种向往。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对明朝政府有多尊重,而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谁不愿意做呢!所以,大家都对朝贡几乎是乐此不疲。

一开始明朝廷为了面子还能死撑着,可来的人多了就扛不住了。开始对前来朝贡的使臣团队的人数和周期进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