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
    主页 > 期刊导读 >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正从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安全转变。近几年发生的“瘦肉精”、“红心蛋”、“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僵尸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是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是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1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1.1.1 饲料原料受到化学性污染

饲料饲草中的农药残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农药残毒是指在环境和食品、饲料中残留的农药对人和动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农药本身以及它的衍生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它在环境、食品、饲料中的其他反应产物的毒性。食品、饲料中如果存在农药残留物,可随食品、饲料进入人、畜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降低家畜的生产性能。

1.1.2 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微生物污染

饲料霉变或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主要有黄曲霉菌、赭曲霉菌、禾谷镰刀菌、扩展青霉菌等,它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毒素,危害动物正常的繁殖与健康。人通过食用残留霉菌毒素的蛋、奶、肉等畜产品而引发霉菌病。黄曲霉素B1对人类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食入极少量即可致癌。饲料污染还可能有其他致病性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及病毒和寄生虫等。很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饲料,这些污染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后通过其产品转移给人类。

1.1.3 微量元素添加过量引起重金属污染和中毒

饲料中添加一定量铜、有机砷制剂有助于动物的生长。但在现实饲料生产销售过程中,一些不法生产及经销商,为达到使畜禽快速生长的效果,谋求市场空间及高额利润,大剂量使用这些微量元素。加上广大养殖户文化水平低,科学养殖意识不强,只知道使用配合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效果好、效益高,就盲目使用大量的微量元素,却不知饲料中过量添加的微量元素,会积聚在动物体内,通过其产品传递给人类而影响人体健康。

1.1.4 滥用兽药或过量使用兽药添加剂造成药物残留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兽药,过多过滥地使用兽药。部分个体兽医从业人员,不管遇到什么疾病,都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这样不仅不利于动物疾病的治疗,而且导致动物产生耐药性和动物产品中的药物高残留。另外,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不执行休药期规定,也是造成药物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

1.1.5 养殖环节使用违禁药物现象仍然存在

虽然农业部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一系列的规定,但个别养殖业主或饲料生产商,为了追求非法利润,私自添加违禁药物,从而导致违禁药物残留在动物产品内,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2 动物疫病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的更大威胁

据统计,全球已知道的3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有100多种为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疯牛病、旋毛虫病等可直接侵害人体。即使动物所固有的非人畜共患病,如猪瘟、鸡新城疫等虽不直接感染人,但其分解的毒素也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求暴利,把患有疾病的畜禽私自宰杀后上市销售,这不仅危害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1.3 动物源性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引起的安全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场地条件不能达标。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屠宰场由于规模小,受场地设施设备的限制,屠宰、贮藏等条件欠佳,加工后的废弃物、污水、粪便等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二次污染。二是运输条件不合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用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如敞开式运输不仅污染了环境,同时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也可能因气温条件影响发生肉品腐败变质。三是动物源性食品掺杂使假现象突出,如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公母猪肉冒充商品猪肉等在各地屡禁不止。近日,海关总署查处走私冻品货价值超30亿元。这些走私“僵尸肉”包括牛肉、鸡肉、猪肉等,不少冻品因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甚至还有二战时期一些国家为战争储备的冻品走私入境,令人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