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
    主页 > 期刊导读 >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青龙塔

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唐 直径28cm

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出土于J21井底。半圆钮。莲瓣纹钮座,镜背纹饰为一对鹦鹉,口衔折枝花果,爪撅蓓蕾、花结绶带。鹦鹉体形雄壮,长尾飘曳。折枝花果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绶带共有两组,尾端系流苏,宛转飘荡,似在空中飞舞。该井出土3面铜镜,尺寸、纹饰基本相同,两面完整,一面从中间断为两半。与之相似的铜镜在上海青浦区香花桥街道出土过,现藏于青浦博物馆。此外,在《浙江出土铜镜》里也著录有相同的铜镜,未注明出土地点。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南宋时期,青龙镇还专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贸易发展促进了青龙镇的繁荣。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记载青龙镇有三十六坊,烟火万家,一派繁荣景象。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日益淤塞,往来海船已不能溯吴淞江驶入青龙镇港口,其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曾经繁华的青龙镇风光不再。至今,只有矗立的青龙古塔尚能依稀可见旧时风貌。

2010年至2016年,为深入了解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和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逐步揭开了这座湮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的神秘面纱。2016年12月8日是上海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纪念日,上海博物馆公布了青龙镇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为了让公众共享考古成果,发挥优质考古资源的作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博物馆策划了“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展览汇集了100余件青龙镇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展陈。

第一部分:东南巨镇,主要通过出土文物展示当时的生活概况。

唐宋时期的青龙镇被称为“东南巨镇”,是“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云集之地。到南宋时期,青龙镇因海上贸易的兴盛,市镇规模越发可观,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誉为“小杭州”。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青龙镇主要分布于吴淞江支流老通波塘的两岸,南北长约3公里。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佛塔、铸造作坊、水井、灰坑、墓葬、炉灶等多种遗迹,为复原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奠定了基础。除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窑口的瓷器外,历年发掘还出土了一批体现当时百姓生活的遗物,反映了当时青龙镇人口繁盛、贸易发达的情形。

青釉刻划莲瓣纹碗

宋 口径20cm 足径8cm 高8cm 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圆唇,浅弧腹,敞口,内底坦平。圈足外撇,足底有4个泥点支烧痕。灰胎,较粗糙。满施青黄釉。碗内壁刻划莲瓣纹,线条流畅整洁。该件器物装烧工艺仍属越窑系统,但不是来自越窑的核心产区,可能为浙江南部的产品。

铜箕形砚

北宋 长8.5cm 宽5.5cm 厚0.5cm 2016年上海青浦区隆平寺塔地宫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瓣纹碗

唐 口径14.2cm 足径5.8cm 高4.1cm 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敞口,圆唇,弧腹,圈足。碗身施青黄釉,有细微的开片,露胎。碗内施褐彩和绿彩,构成花卉图案。其中褐彩为氧化铁彩,绿彩的呈色剂是氧化铜。这种构图具有鲜明的域外色彩,在长沙窑窑址及扬州有少量出土,但海外发现较多。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长沙窑瓷器中,有不少类似纹饰的碗。

第二部分:盛世佛光,通过出土建筑构件及地宫出土的精美文物等来展示青龙镇佛教文化的发达。

随着青龙镇贸易的发展,人口增加,佛教文化也进一步发展繁荣。文献记载青龙镇曾有“七塔”、“十三寺”,其中以隆福寺、隆平寺、胜果寺最为著名。隆福寺为南寺,寺塔迄今依然屹立,俗称青龙塔。2015年,考古发现了北寺隆平寺塔。隆平寺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现存塔基平面呈八边形,地基内建有地宫,地宫内出土了一万余枚各个时代的钱币及阿育王塔、木贴金卧佛像、舍利等各种佛教法器,这些文物造型优美,工艺精良,体现了北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隆平寺塔的发现为复原青龙镇市镇布局提供了关键坐标,文献记载隆平寺塔还兼具航标塔的功能,因此它也是青龙镇作为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