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寿庚及其后裔事迹
历史教学1988.珲-第6期.13.宋的怀念。在《心史》中,他说蒲寿庚“据泉州叛黟。明以来的不少史家也蘑复这种观点,斥蒲寿庚为叛臣、叛将甚至是叛贼,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说的是,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曾到中原来建立地区的或全国性的政权。蒲寿庚本来不是汉族人,我们就不必要求他为南宋尽忠效死,当然,也无需为他的投降元朝大唱赞歌。弃宋降元,开始了蒲氏家族生涯的又一新阶段。元嘉蒲寿庚助元倾宋功,初授昭勇大将军,任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至元十四年又为江西省参知政事,至元十五年进职福建行省中书左丞。其子蒲师文在助元倾宋中作了其得力帮手,被任为正搴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父子都得到商官,蒲氏族达到了政治上的鼎盛。与政治上鼎盛的同时,蒲家继续保持其强大的海上经济实力和对南洋一带的巨大影响,元正是因为这一点招降蒲寿庚的,招降后主要利用他的也正是这一点。((元史》卷156记董文炳对元世祖言:“昔者泉州蒲寿庚以城降,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蛮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佩寿庚矣。惟陛下恕其专擅之罪。"元世袒赞许董文炳的见解,至元十五年八月,命蒲寿庚等招谕海外,恢复互市。次年占城。马八儿首来避商,各国接踵而至,对外贸易迅速恢复,泉州港于有元一代达到极盛,蒲氏为恢复和发展东南沿海贸易作出了贡献。蒲寿庚家族元代在泉州生活的具体情况,史籍没有留下具体记载,凭近人、今人的调查、访古和零星发掘,我们得窥知一二。1929年黄仲琴发表的《蒲寿庚兄弟遗族及遗迹》一文中说:“寿庚花园,后夷为南较场。其地东通秀涂,北望清凉山,入门处,今犹名花园头,绿树成荫,板桥流水,风景如昨。其北即棋盘园,相传寿庚当时,琢巨石为棋盘,……以美人为棋子。今盘巳无存,园亦改建土地祠,但地名无改云。艚⑧提供《蒲氏族谱》的蒲振宗说“民国二-{‘四五年时,泉州南教场开做汽车站,掘出来的花盆,写丞相花园字样,我叔叔说南教场原来是我们丞相的花园。"⑨解放后去调查的庄为玑先生说:“蒲氏的住宅中心即现在泉州总车站那边。他的府第即今南教场的总车站。"⑩根据这些零散报道,可以想见蒲寿庚当年生活阔绰的大概。蒲寿庚哥哥蒲寿宸在鼓动寿庚降元中起过重要作用。据史载,弃宋降元大计定下之后,他回家乡法石隐居去了。陈垣先生综合《闯书》、《八闽通志》等书记载,在《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一中说:“部署既定,寿宸着野II,隐法石山中,自称处士,示不臣二姓之意。"但史籍又载,有二书生去寿残处求谒未见,留诗两首,其中有“水声禽语皆时事,莫道山翁总不知"旬,似寿威又不全与外界隔绝,可能仍作为蒲家谋士,继续起着作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五十年代后期去法石作过细致的调查,调查报告中说。“法石滨海靠山,宋元时代为泉州海外交通要冲,在文献记载或传说中,皆有涉及当时居住这一地区的外国人的活动事迹,如志书记载阿拉伯人蒲寿庚之兄蒲寿宸就是居住在法石寺帮。又说:“云麓在法石山左的山腰上。它是一个不大的村落。位于泉州城外的东南隅,距城约三公里余。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蒲寿宸隐居的地方。……传说宋元之际,蒲寿成有颇具规模的花园存此。耖@但是,历史走的是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蒲氏的经历并非~帆风顺。元末明初泉州一带出现反蒲运动,结束了蒲家生活的黄金时期。明初,朱元璋禁蒲姓读书入仕,作为对其弃宋降元的惩罚。《泉南杂志》卷下载:“裁太袒皇帝禁泉渊蒲寿庚、孙胜夫之子孙,不得齿于亡fj,盖治其先世导元倾宋之罪,故终夷之也。∥“闯书》卷152说:“太祖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黟蒲氏偶有入仕者,必须改姓。蒲寿庚的曾孙本初就是从母姓杨后,始得读书入仕的。((蒲氏族谱》载:“本初,字纯仁,字诚斋,崇谟公次子,借母氏杨姓,由泉州府学生员,中洪武十七年丁卯科举人。后应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中第九名进士,殿士第二甲第二十五名,点选翰林院编修之职。”有的蒲姓改姓或改业,以避免歧视迫害。一L引的黄仲琴文章中说:“蒲姓后人,自明太袒禁其不得读书·14·历史教学1988年第6期入仕,于是有不改始而居船上为渔户者;又有改姓吴及黄者,从萝:则音近。黄则浴雕:为与蒲同从廿也。今泉州蒲口黄姓,即为元蒲姓之后"。蒲振宗亦谈到蒲姓改姓’:乏的情况:“据说我们蒲家被剿,不敢姓翁,改姓吴,因为吴蒲二音相近。我们的族人不甘心,在死了人时,墓牌正上面写‘吴某某之墓’,反面踣写‘蒲某某之墓’"。⑧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调查报告,说法石地区“卜姓占全村人口半数以上,相传此处有蒲寿庚的雷裔,元末明初泉州有反蒲运动,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姓(音相近似)劫⑥。庄为玑先生说,那里的姓是“明初永乐年间改蒲姓为卜姓的"@。多数蒲姓离开泉州,迁居永春、德化、诏安等地,蒲振宗说他家盔原籍泉州,自泉州迁至0永春,从他祖父起才由永春到德化来∥⑥。仍住在泉州的蒲姓不敢承认是蒲寿庚后代,黄仲琴文中说:“(泉州)南校场蒲寿庚棋盘园故址附近,有蒲姓一家,居古屋,奉回教,门贴红纸回文联,自承为永春县人,意亦寿庚兄弟之裔,但向来以寿庚辈降元,表面一h多不认之。砂根据上述,泉州蒲姓于元亡后所受之歧视迫害可见一斑。蒲姓在困难条件下发展,历经明至清代几百年,据《蒲氏族谱》记载,蒲姓蓉衍到了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以至辽东一带,成为我国回回民族来源的一部分,一为闽广回回大姓,还有的说甘肃天水的吴姓回民的蒲氏后代,如若真如此,蒲寿庚兄弟后裔不仅在东南,还扩散到西北了。元末明初蒲姓活动,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蒲寿成次子蒲日和修泉州清净寺。《蒲氏族谱))载:“日和字贵甫,寿成公次子。秉清真教,慎言谨行,礼拜日勤。元至正间,清真寺损坏,里人金阿里与之共成厥事,重修门第,皆以大石板砌成之,极其壮丽。石匾额上,镌有文字,至今犹存。"募鉴《清净寺记》中有“里人金阿里愿以巳赀一新其寺黟句,可证族谱中的记述是真的,族谱上又说:“至永乐十三年,(日和)与太监郑和奉诏勒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洲卫镇抚司。圣墓立碑犹存。"日和与郑和西行的情况不详。,泉州城东灵山有圣墓(三贤四贤慕),有郑和行香碑,碑文是:“钦差总兵太监郑和ii#7}-:西洋忽鲁漠斯等圈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愿灵圣庇佑。镇抚蒲和R记立。秒以碑和谱对看,碑上写的是蒲和日,谱卜写的是蒲日和,是否~个人还有待考订。清代时期,蒲氏在中国的生活巳有了长久历史,与所在地区人民形成了紧密结合,他(她)们的活动巳不单独为人们所注意。度过漫长的岁月之后,蒲姓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解放。新中围成立后,许多史学工作者,考古人员、海外交通史研究人员陆续到泉州调查、发掘泉州海外交通史迹,整理资料,撰写文章,对蒲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多次调查。庄为玑先生的调查报告中说:“蒲氏家族虽然被追改姓迁居,但是,他们经营香料却一直世袭到现在。……目前泉州一带香料业主要集中在泉州、永春、德化三县市。这种手I>Ik仍然是蒲姓子孙所专长。"⑩①桑原陛藏著、陈裕瞢译。《蒲焉庚考》,中华书局l。54年版第115页.②自寿彝。《读桑原隧藏蒲寿庚考札记》,载《文史杂志》斧四卷等5:6期,1944年9月.③自寿彝:《元代回教人和回教》,敦《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第201页.④张星煌。《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巾华书局l-977年版第二册第3L2页.⑤⑥茁为玑,《泉州宋船香料-q蒲家香业》,载《厦门大学学报》1978年第2—3期.⑦庄为玑:《宋元泉明州港的中外交通史迹》,载《厦门大学学搬》1956年第l期⑧黄仲琴;《蒲寿瘦兄弟遗族及遗迹》·载《圜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九集第105期·1929年11月.@⑥⑩张玉光,金德宝。《报告发现蒲寿庚家谱经过》,簸《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笋二卷第l期·1940年4月.⑩庄为玑:《宋元明泉州港的中外交通史迹》,务《厦门大学学报》l956年等1期a⑧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t《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涉《考古》1959年等1l期。⑨⑥庄为;L:《襄州宋船香料与蔼家香业》·我《嗄门大学学投》1978年第2—3期,·1S·N蜘峙“‘净啦和喇蛐驰净秘哺P婶锄-争^甚椰K辨酗啊虹—瞅删蝌船娜蛳鼍*啦嘲嘲酗p挚唪蛐I峥啦“堪、出忡啼一昏淳“酗舢叫F瑚咿,宫崎滔天与中国革命改良两派之交恶划福祥赵矢元中国资产阶级是很不成熟的。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改良两大政治派别,虽然都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同一背景下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两派也曾企图寻求联合,但在以后几十年中,始终未能并肩携手,而且渐致势同水火:这种“内耗”大大削弱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使他们共同抱有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在中国强大的封建堡垒面前撞得粉碎,不能不愧对自己的时代使命。宫崎滔天,这位被孙中山誉为“识见高远,抱负不凡"①的日本志士,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于鬼神一②。他几乎与革命改良两派相始终,而且对两派相互关系部产生过相当的影响。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希望透过他在两派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加深我们对近代资产:阶级“内耗"这幕历史悲剧的理解。宫崎滔天,原名寅藏,别号白浪庵滔天,出身子熊本县玉名郡荒尾村一个行将破落的武士家庭。其父长藏精于剑术,仗义疏财,影响到滔天“东方侠士风度"的形成。他曾受业于明治时期著名欧化派领袖德富苏峰门下,又受过山崎弘道牧师有关基督教的熏陶,并与流亡日本的瑞典虚无主j疋者亚伯拉罕交游,从而使他具有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世界观和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二哥弥藏十分关心中国的命运,曾反复向他阐述只有通过中国复兴,才能挽救亚洲黄种,振兴世界。所有这些,指导宫崎找到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道路。1896年,宫崎滔天之兄弥藏访问了广州起义失败后来到日本的陈少白,随即写信告之在暹罗的滔天,并请其速归。然而当滔天于6月返回故乡,弥藏巳因病与世长辞。宫崎决心继承其兄的遗志,他与平山周同访犬养毅,得其帮助,由外务省支付机密费用,被派往中国考察秘密结社情况。临行前由曾根俊虎介绍,在横滨访问了陈少自,得知了孙中山的一些情况,并看到了((孙逸仙伦敦蒙难记》的小册子。同时陈少白又给广州的朋友何树龄写了一封信,交给宫崎。船抵香港,滔天和先行的南万里会合同往澳门,见到了曾任教东京大同学校的张玉涛。张情意恳切,但涉及中国秘密会社事,便噤口不言,只提笔写道:“内有康有为先生,外有孙逸仙先生,中国之事,还不能说是毫无希望。"③这使滔天看到了中国资产阶级另一翼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当时康大倡孔予改制,痛责晚清弊政,深得维新之士的拥戴。滔天本想与他见上一面,无奈康巳启程北上,未能如愿。但从香港济道会牧师、兴中会会员区风墀那里,得知孙中LⅡ巳离开伦敦去日本,使立即起程归国。1897年9月,滔天来到横滨陈少自寓所,终于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凭几端坐,力陈清政府愚民之罪恶和腐朽制度之弊端,以及自已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和希望日本志士予以帮助的热切愿望。他和孙中山一见如故,“谈愈深时,情亦愈浓,绵绵缕缕不知所穷"④,并立下誓同生死之志。这些都不是偶然的,首先他俩都是基督教徒,具有宗教上的共同语言,对于天下万民为上